產地、生活環境及習性
野生鵪鶉分布廣泛。四川省產地有:成都、重慶、涪陵、樂山、南充、雅安、涼山、阿壩、甘孜等地、市、州。省外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河北、河南、山東省的嘉祥賈橋村、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臺灣等省區也有分布。我國1952年以來,引進鵪鶉家養品種,現已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陜西、河北、湖北、四川、江蘇、廣東等地有飼養基地。
鵪鶉一般在平原、丘陵、沼澤、湖泊、溪流的草叢中生活,有時亦在灌木林活動。喜歡在水邊草地上營巢,有時在灌木叢下作窩,巢構造簡單,一般在地上挖一淺坑,鋪上細草或植物技葉等,巢內墊物厚約1.5厘米,很松軟,直徑約10厘米,產蛋7~14個,卵呈黃褐色。具褐色斑塊,蛋平均大小為30X24毫米。鵪鶉主要以植物種子、幼芽、嫩枝為食,有時也吃昆蟲及無脊椎動物。
經濟利用
鵪鶉肉和蛋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是極好的營養補品,有動物“人參”之稱,是宴席上的佳肴。鵪鶉還可作藥用和觀賞鳥,長期食用對血管硬化、高血壓、神經衰弱、結核病及肝炎都有一定療效。據本草綱目記栽鵪鶉肉能‘樸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據統計1966年前,我國每年向國外輸出20多萬只野生鵪鶉。從進行鵪鶉飼養后,由于鵪鶉產蛋高,一年可達300多個,具有生長快、成熟早、繁殖力強、容易飼養等特點,因此在一些省市鵪鶴飼養發展很快,現已成為最經濟家禽。中醫傳統理論認為鵪鶉去毛及內臟,取肉鮮用,被中氣、壯筋骨、止瀉、止痢、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