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障教育公平同時,提升教育質量,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進一步縮小教育資源配置的城鄉、區域、校際差距,特別是加強中西部農村教育能力建設,使更多孩子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同時讓更多貧困學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關鍵詞9:互聯網+教育
[什么是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其本質就是在師生分離的情況下,借助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有效實施教學和學習活動的新型教育形式。
[小故事]“洋氣”班級把電子信息技術融入學校日常教學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有一個很“洋氣”的班級——高一(7)班。它的“洋氣”在于全班所有同學都使用平板電腦上課,科技范十足。學生在校日常學習貫穿著微課、平板電腦、電子白板等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老師通過適時的大數據分析來進行個性化教學。高一(7班)物理教師呂曉科每周有5節物理課,他說至少有2、3節都會使用微課以及數字化教學平臺進行教學。在上課前,他會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將微課視頻發送給學生預習,并布置一些在線題目檢測學生學習情況。學生則通過在線觀看微課視頻,完成知識預習。在進行了近一個學年的教學后,這種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上課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代表委員怎么說?]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劉曉:
要搞信息化教育,非得一把手來才行,而建設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去舊布新,一個顛覆過去教育的模式,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的產生和對一種過去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顛覆和革命。
[如何實現互聯網+教育?]
基于數字化特征的互聯網,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興技術,網絡云端能夠通過學習過程檢測學習者的水平和狀態,實時動態推送針對性的學習方案,實現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使得低成本、規模化的因材施教有了得以實現的技術手段。
互聯網跨越時空的開放性特征,使得所有領域的教育資源都能夠被便捷分享。學習者可以在全球性的廣泛教育資源系統中,汲取所需的知識資源,可以以幾乎免費的方式,獲得任何一門成熟課程體系最受歡迎的講課視頻及學習資料等。
關鍵詞10:教育法治
[什么是教育法治?]
通過對教育關系、教育行為和教育發展的協調、規范和引導,以保障教育秩序,達成教育目的的一個實踐過程,法律規范在教育的實踐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小故事]法院將對校園暴力處理結果的新聞發布會搬進校園
劉某系甘肅省通渭縣某學校教師,三年級班主任。2014年12月3日,劉某因該班學生張某偷拿別人作業本,便在張某臉上打了兩巴掌。上午第一節語文課、第四節品德課由劉某授課,課堂上,劉叫張某將雙腳搭在課桌上,雙手撐在地面做“俯臥撐”,同時用拖把把子在張某屁股上打了數下。下午第二節課上,因張某將正在書寫的課堂作業謊稱家庭作業,劉某便將張某拽起,在張某臉上打了幾下,用腳在腿部踢了幾下,后用木質笤帚把在張某屁股上、頭部打了數下。
當日,張某因頭疼頭暈被送往通渭縣醫院、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檢查治療,診斷為左側硬模下血腫、頭皮血腫,并于次日凌晨手術治療。經通渭縣公安局司法鑒定中心鑒定:張某損傷程度為重傷二級。
去年9月,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在蘭州市華僑實驗學校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全省法院依法懲處校園暴力典型案例。將新聞發布會現場搬進校園,在全國法院系統尚屬首次。
[代表委員怎么說?]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劉曉翠:
現在我國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校園暴力加以約束,建議盡快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制定反校園暴力法,或者在現行法律體系中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調整完善管理規定。
[如何實現教育法治?]
首先,教育領域仍然存在法律空白,需要完善。
其次,需要提升教育規章層級,《決定》要求行政機關不得法外設定權力,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得做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
從傳統上看,教育系統比較重視事前管理,如行政許可,但是對事中監管和事后懲處等重視不足,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執法手段應用較少。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
實習生:姚虹君 熊安迪 賀琬婧
編輯:趙天驕
音頻:張瀅 程愷倫(后期制作)
責任編輯:趙天驕
兩會FM.春之聲(3月3日):鞏漢林為何提案關注校園暴力?
兩會FM.春之聲(3月4日):教育均衡迎戰學區房,帶勁兒!
兩會FM.春之聲(3月5日):總理發的“教育紅包”趕緊收!
兩會FM.春之聲(3月6日):兩會代表委員為教育賣力呼喊
兩會FM.春之聲(3月7日):代表委員為教師權益說話了
兩會FM.春之聲(3月8日):老師想生二孩,學校怎么辦?
兩會FM.春之聲(3月9日):哪些權益最受老師們關注?
上一篇:高級會計師評審要求
下一篇:【全程】生態設計·引領中國 2016國際生態設計獎啟動
本文標題:兩會FM.春之聲:2016年中國教育改革的10大新走向(4)
本文地址:http://m.tristayang.com/jianzhulei/hps/80189.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