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我們重訪這片區域,進入胡同的深層結構之后意識到,胡同的內部在被歷史多次涂抹和濫用之后,已經被排除在城市文明進步之外。這片區域處在城市的中心,卻在智力,文化,經濟各層面停止了與城市能量的交換。我們贊同謹慎的保留胡同的原有空間結構,在這個前提下,通過一系列的計劃,研究,深入回看大柵欄過去的繁榮在城市空間結構上的成因,將之與今天的城市結構進行比對,連接,企圖找到一種立足于北京自身,有別于今天從他處直接舶來的城市空間類型(比如CBD,shopping mall)。耀武6號作為該計劃的第一個嘗試,先將雜院的臨路一側小部分打開,將雜院內部與外界產生能量交換,雜院內部暴露在公共的觀看之下,形成一定的雜院自治更新,其內部未來可以成為胡同綠化的延伸。同時,開放的部分也為胡同提供了公共活動的可能。
主辦方 Organizer:大柵欄跨界中心Dashilar Platform
參與方 Participants:戴璞 - 大章建筑DaipuArchitects,賈淳Jia Chun
設計師 Designers:戴璞 Dai Pu,翁啟程WengQicheng
活動時間 Project Dates:2015.9.23-2015.10.7
活動地點 Project Venue:楊梅竹斜街120號 / No.120 YangmeizhuXiejie
9.𨋢面
都市中的北京人無時不在使用著電梯,胡同的居民則需要穿過雜院閃進小屋。這些在過于擁擠的城市空間中的中間層次,不被當做自然交流的合適場所。雜院與電梯因為它們的差異卻產生了合作的可能。“車立”探討了雜院與電梯嫁接所帶來的戲劇性的空間,從而為介入式更新提供新的思維工具。該作品由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朱競翔教授及其領導的團隊為大柵欄地區的更新計劃。
主辦方 Organizer:大柵欄跨界中心Dashilar Platform
策展人 Curator:朱競翔 Zhu Jingxiang , 南天 Nan Tian
設計師 Designers:朱競翔 Zhu Jingxiang , 南天 Nan Tian
活動時間 Project Dates:北京設計周期間 Sep.23-Oct. 07
活動地點 Project Venue:楊梅竹斜街120號 / No.120 YangmeizhuXiejie
10.謙虛旅社
謙虛旅社——一塊還給院子的小面積大雜院里來了一群年輕人,想在一些空著的房子里安營扎寨,建立青年旅社。
院子已被居民搭建的小廚房占滿,自行車停在其中,雜物四處堆放。年輕人的到來會使院子更加擁擠。
為了和老街坊和平共處,設計選擇了“退讓”的謙虛態度。通過一組帶有床、寫字臺和門的可滑動立面,改變房間和室外面積配比,在一些時候,把一定面積還給院子,用以“償還”鄰居私搭廚房所占據院子的面積。
屋檐下的室外面積可以作為公共休閑空間使用,也可以用來停放鄰居們的自行車,也可能成為年輕人招待老街坊的室外吧臺。現在謙虛旅社樣板間已完工,在設計周期間,會提供樣板間的展示,同時還應該會有第一批3位年輕人試住進去。設計者也會給大家帶來繼續去年的新故事,退讓出的院子即展場。走累的話可以來這里坐坐,和我們聊聊這塊還給院子小空間其他的利用可能,我們準備有簡單下午茶。
主辦方 Organizer:大柵欄跨界中心Dashilar Platform
策展人 Curator:曹璞和 2位招募的年輕人Cao Pu and two hired young people
設計師 Designers:曹璞 Cao Pu
活動時間 Project Dates:2015年9月23日-10月7日sep 23th 2015-oct 7th 2015
活動地點 Project Venue:炭兒胡同9號 / No.9 Tan'er Hutong
11.影院
"影院"是BaO建筑設計室在炭兒胡同28號展開的一個臨時項目,并錄屬于大柵欄領航員長期項目中。這個功能實驗試圖探索,當我們賦予一個意想不到的空間出乎意料的用途時,它是否可以拓展我們對胡同建筑的新的認知。小院被臨時改造成半戶外圓形劇場,并將成為一個出發點,以此重新激活現場,創造一個集體行動的空間。該空間被認為是一種基礎設施,一種帶有工具屬性的空間,以此觸發當地和更廣泛的社區的參與,成為一個特別的,但又不完全具有確定性的活動場所,。
一系列的民間活動,放映以及小型音樂會將在整個設計周其間舉辦。
主辦方 Organizer:大柵欄跨界中心Dashilar Platform
參與方 Participants:BaO Architects/BaO建筑設計工作室
活動時間 Project Dates:23 Septem0ber to 7 October
活動地點 Project Venue:炭兒胡同28號 / No.28 Tan'er Hutong
12.螢火蟲燈
古代,中國人捕螢制燈。螢火蟲在半透明的燈罩里散出亮光。自那以來,燈就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時至今日,燈的重要性毫未減弱。每當太陽落山,大柵欄熱鬧繁忙的一天落幕,黑暗的紗幕便籠罩這片胡同。因缺少公共照明,人們也不愿使用高耗能的老舊電燈,這片地區一到夜里便幾乎陷入漆黑。
螢火蟲燈,是瑞典設計師亞歷山大·阿內布林克(Alexander Åhnebrink)、大柵欄跨界中心和天派鞋業的優秀手工藝人張國慶傾力合作的產物,集現代科技和傳統手工于一體。燈由手工吹制玻璃和節能LED燈泡組成,玻璃外有手工縫制的皮制護套,便于攜帶或懸掛。燈可用USB充電,也可太陽能充電,利用北京日照充足的優勢。螢火蟲燈既可作手電筒,也可作室內外多功能臺燈,解決了大多居民的用電需求。
主辦方 Organizer:大柵欄跨界中心 Dashilar Platform
策展人 Curator:亞歷山大·阿內布林克 / Alexander Åhnebrink
設計師 Designers:亞歷山大·阿內布林克 / Alexander Åhnebrink
活動時間 Project Dates:09/23 - 10/07
活動地點 Project Venue:楊梅竹斜街49號 / No.49 Yangmeizhu Xiejie
13.雙喜 : 城市公共服務系統
本文標題:2015北京國際設計周之旅(6)
本文地址:http://m.tristayang.com/jianzhulei/ghs/77261.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