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高考季如約而至。近幾年來,每年高考作文題都會引起國人的熱議,并常常被拿來和同時期進行的法國中學畢業(yè)會考哲學題進行比較。“我們是否應該為獲得幸福而窮盡一切手段?”“擁有選擇權是否就意味著自由?”“人活著是為了幸福嗎?”“我們能否對真理漠不關心?”和中國高考作文題相比,法國“高考作文題”似乎體現出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思辨意識。事實上,這些考題是法國中學畢業(yè)會考的哲學論述題,和中國語文高考作文題本來就沒有太多的可比性。法國中學畢業(yè)會考為何如此重視哲學?
要從歷史淵源說起
1808年3月17日,法蘭西皇帝拿破侖頒布《帝國大學令》,創(chuàng)立了中學畢業(yè)會考制度。在法語里,中學畢業(yè)會考來自中世紀拉丁語,這個詞是由“見習騎士”和“戴上桂冠”兩個單詞組成,在中世紀本為大學頒布的文憑之一。從詞義和詞源來看,中學畢業(yè)會考與其說是拿破侖的個人創(chuàng)造,不如說是他對法國傳統(tǒng)制度的繼承和改造。早在中世紀,法國高等教育制度在歐洲獲得領先地位,創(chuàng)立于12世紀的巴黎大學被稱為“歐洲大學之母”。從中世紀到近代早期,法國大學整體上來說實施寬進嚴出的政策,不存在統(tǒng)一的入學考試。官員、神父和貴族子弟分別可以憑借官位、教會的推薦或血統(tǒng)獲得錄取資格。由于舊制度時期的法國大學和教會聯(lián)系緊密,在18世紀已經成為反啟蒙的保守思想大本營,因此在法國大革命開始后,這些大學都被關閉了。由于從中世紀開始就主導教育事務的天主教會突然被驅逐,法國教育體系出現了混亂和分散的局面。
拿破侖時期確立中央集權式教育體制
1799年,拿破侖借助霧月政變上臺,他迎合了當時法國人對革命的厭倦和對秩序的向往,開始一系列旨在加強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拿破侖本人高度重視教育,他認為“如果一個人不從兒童時代就開始學習他要做共和派還是保王黨、天主教徒還是無神論者,國將不國,國家會長期暴露在無序和變動的風險下”。由此可見,拿破侖將教育視為有關政治和道德的大事,組織良好的教育有助于鞏固法國社會。在此信念下,拿破侖建立起一整套由各級政府出資的公立教育體系,1802年,他下令各級政府出資興辦小學和中學。1806年創(chuàng)立帝國大學。1808年拿破侖設立中學畢業(yè)會考,基本完成了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制度構建,標志著法國中央集權式教育體制的完全確立。中學畢業(yè)會考制度的設立在當時的歐洲有很大進步意義,首先,現代民族國家代替天主教會成了高等教育的主導者。其次,相對以往的推薦制度,會考制度本身體現出唯才是舉的公平原則。最后,中學畢業(yè)會考制度有助于法國大革命后興起的中產階層子弟躋身精英階層。
然而,兩百年前的中學會考的題目里并沒有濃郁的“哲學風”,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拿破侖青年時深受孟德斯鳩、盧梭等啟蒙思想家的影響,曾積極支持法國大革命,但在奪權稱帝后政策逐漸轉向保守,轉而強調秩序、權威和服從。拿破侖認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國家和皇帝效忠,設立大學不是為了鉆研學問、培養(yǎng)學者,而是為國家富強而培養(yǎng)人才,特別是培養(yǎng)當時急需的民事和軍事人才,以便滿足法蘭西帝國不斷擴張的需要,拿破侖最重視的高校就是培養(yǎng)工程師和軍官的綜合理工學院。當時法國中學會考的哲學作文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典知識的掌握程度,經常以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名言和名著命題,和今天的哲學試題關注人類本身和現代性的命題取向并不一致。
除了命題風格外,初創(chuàng)的中學會考和今天的考試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徑庭。拿破侖統(tǒng)治下的法國僅有幾十所高中,每年的考生數量最多也不過兩三千人,因此初創(chuàng)的高中畢業(yè)會考是不折不扣的精英選拔考試,和現在每年有六七十萬考生參加的中學畢業(yè)會考在規(guī)模和性質上都不太相同。拿破侖時代,女生是不能參加會考的,這和當時極其保守的父權主義理念有關。拿破侖認為女性不僅天性不善于理性思考,而且沖動易變,因此她們的使命在于維護社會秩序。這個使命要求女性需具備慈悲寬容的美德和甘于服從的品質,培養(yǎng)這些“女德”需要宗教教育。因此宗教教育在當時寥寥幾所女校里占據較大比重,總之,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和教育資源不平等導致初設的高中畢業(yè)會考對女性關閉了大門。此外,當時會考考試形式是口試,由考官出題,學生現場回答,再由多位考官打分,這種考試標準和評分形式實際上帶有中世紀大學推薦入學的痕跡,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因素,并不適合國家統(tǒng)一選拔人才。
第三共和國的改革塑造中學哲學課風格
拿破侖帝國覆滅后的19世紀,法國進入了一個復辟和革命交織的時代,從波旁復辟王朝到拿破侖第二帝國再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短短56年時間,政權變動多達六次,但是中學畢業(yè)會考制度卻因為能夠相對公正和有效地選拔人才而被沿用,并逐步得到完善。1830年,會考形式由口試改為筆試。1840年,法國制定了會考的考綱和題庫,標志著考試形式進一步正規(guī)化。1861年,在拿破侖三世和歐仁尼皇后的干預下,法國女性首次可以參加中學畢業(yè)會考。19世紀反復多變的政治形勢也曾經讓哲學考試險些被取消,1840年,貴族出身的高級教育官員德·布羅意認為中學生容易被哲學的抽象理念所煽動,因此哲學課程應當全部轉移到大學階段。但是當時的公共教育部長、哲學史教授出身的維克多·古辛堅決反對,他認為從古希臘哲學到啟蒙哲學都是法國豐厚的思想遺產,適合所有十五歲以上的高中生學習,法國中學哲學教育和哲學會考因他的力爭而得以保留至今。
對哲學教育和哲學會考真正帶來深遠影響的是1870年建立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個共和國建立在普法戰(zhàn)爭戰(zhàn)敗和巴黎公社起義的動蕩局勢里,當時法國人根據前兩個共和國很快夭折的歷史經驗,認為共和無法持續(xù)。各路保皇黨人也在鼓吹君主復辟,一時間共和制度搖搖欲墜。共和政府決定改革教育制度,中學哲學教育成了重點改革領域。改革后的中學哲學教育要向學生傳承啟蒙時代以來的進步理念,培養(yǎng)有獨立思考能力、不囿于傳統(tǒng)和偏見的理想公民,這些公民將是法國實現“統(tǒng)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理念的關鍵。 中學哲學課使命的變化很快反映到了畢業(yè)會考上,1881年,政府決定畢業(yè)會考中文科科目的拉丁語作文全部用法語取代,這標志著拉丁語作為通用學術語言的地位從此完全喪失。會考應試語言的轉變和同時期哲學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從此會考試題中古典時代的內容越來越少,體現近現代法國民族思想的題目越來越多。19世紀末,有一年哲學會考試題是“愛國是什么?”其命題風格和今天的試題已經相當接近了。
上一篇:廣東高考預計6月25日放榜
本文地址:http://m.tristayang.com/zuowen/gaozhong/78434.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